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qdshanghejia.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qdshanghejia.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qdshanghejia.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www.qdshanghejia.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历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人(2000-2023)_爱游戏官网登陆_爱游戏客户端app下载_ayx爱游戏体育官方入口
爱游戏官网登陆是中国新闻出版总局出版物特许印刷企业[(粤)新出印证书4403001377号]
0755-82415862

历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奖人(2000-2023)

  李德仁,1939年12月生,江苏泰州人。1963年毕业于原武汉测绘学院,1985年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获博士学位,之后回国任教。曾任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现为武汉大学教授。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德仁是著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始终致力于提升我国测绘遥感对地观测水平。他攻克卫星遥感全球高精度定位及测图核心技术,解决了遥感卫星影像高精度处理的系列难题,带领团队研发全自动高精度航空与地面测量系统,为我国高精度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体系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薛其坤,1963年12月生,山东蒙阴人。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薛其坤是凝聚态物理领域著名科学家,取得多项引领性的重要科学突破。他率领团队首次实验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学术影响。在异质结体系中发现界面增强的高温超导电性,开启了国际高温超导领域的全新研究方向。

  顾诵芬,1930年2月出生,江苏苏州人,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航空研究院名誉院长。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顾诵芬是我国著名飞机设计大师、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他建立了新中国飞机空气动力学设计体系,开创了我国自主研制歼击机的先河,持续开展航空战略研究,为我国航空科学技术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王大中,1935年2月出生,河北昌黎人。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曾任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校长。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大中是国际著名核能科学家,致力于发展具有固有安全特性的先进核能系统。他带领产学研联合团队实现了我国高温气冷堆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整体发展过程,为我国在先进核能领域逐步走向世界前沿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

  曾庆存,1935年5月出生于广东省阳江市。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1年在前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副博士学位。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长。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曾庆存是国际著名大气科学家,国际数值天气预报奠基人之一,为现代大气科学和气象事业的两大标志——数值天气预报和气象卫星遥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黄旭华,1926年3月出生于广东省汕尾市,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核潜艇研究工作,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旭华毕生致力于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与发展,是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先后担任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副总设计师和总设计师,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为我国海基核力量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018年度最高奖获刘永坦,1936年12月生,江苏省南京市人,1953年至1958年先后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清华大学无线年参加工作,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永坦是我国著名的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奠基人,对海远程探测技术跨越发展的引领者。近四十年来,带领团队致力于对海远程探测技术的研究,成功实现了对海新体制雷达理论、技术和工程应用的全面自主创新。

  钱七虎,1937年10月生,江苏省昆山市人,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防护工程专业,1961年至1965年在莫斯科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学习,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一直从事防护工程教学科研工作。现为中国人民陆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军队专业方面技术重大贡献奖,荣立一等功,获评“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士”和“国际城市地下空间联合研究中心会士”。

  钱七虎是我国著名的防护工程学家,现代防护工程理论的奠基人、防护工程学科的创立者、防护工程科学技术创新的引领者,为我国防护工程各个时期的建设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王泽山,1935年9月出生,吉林省吉林市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军事工程学院火炸药专业,一直从事火炸药研究。现为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泽山是我国著名火炸药学家,发射装药理论体系的奠基人,是火炸药资源化治理军民融合道路的开拓者,系列原创性技术的发明人,为我国武器装备和火炸药产品的更新换代做出了杰出贡献。

  系列技术发明已经在工程实践中大范围的应用,装备于多种武器型号。军品在十余家军工企业、民品在数十家公司实现了产业化。

  侯云德,1929年7月出生,江苏常州人,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七年制,1962年被苏联医学科学院破格授予医学博士学位。1962年回国后,历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副院长等职务。现任国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侯云德是我国生物医学领域杰出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工作人员,我国分子病毒学、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

  20世纪80年代初他率先利用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方法,完成了当时我国最大基因组——痘苗病毒天坛株的全基因组测序;构建了一系列新型原核表达载体和病毒基因治疗载体;发现了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抗原表位及其致癌性分子机制等,奠定了我国分子病毒学的研究基础。他率先研发出国际独创、我国首个基因工程药物(国家I类新药)——重组人干扰素α1b,实现了我国基因工程药物从无到有的“零”突破,随后又在短短数年间相继研制出1个国家I类和6个国家II类基因工程新药。侯云德所研制的基因工程药物不仅已应用于上千万患者的临床治疗,而且成功替代国际进口产品并产生数十亿人民币的经济效益。

  赵忠贤,1941年出生,辽宁新民人,196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曾担任国防课题组业务负责人和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50多年来,除参加国防任务的几年外,他一直从事超导研究,是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超导临界温度很低,大范围的应用受一定的影响,寻找液氮温区的高温超导体甚至室温超导体一直是科学家长期的梦想。在百余年超导研究史中,出现了两次高温超导重大突破,赵忠贤及其合作者都取得了重要成果:即独立发现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和发现系列5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并创造55K纪录。

  屠呦呦,1930年12月出生,浙江宁波人,1955年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

  屠呦呦的科学贡献是发现青蒿素。她从中医古籍中得到启迪,改变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创建的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青蒿素发现的关键性突破;率先提取得到对疟原虫抑制率达100%的青蒿抗疟有效部位“醚中干”,并在全国“523”会议上作了报告,从此带动了全国对青蒿提取物的抗疟研究;她和她的团队最先从青蒿抗疟有效部位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一成分“青蒿素”;率先开展“醚中干”、青蒿素单体临床试验,证实了其治疗疟疾的临床有效性;并与合作单位共同确定青蒿素的化学结构,为其衍生物开发提供了条件。她和她的团队按国家药品新规,将青蒿素开发为我国实施新药审批办法以来第一个新药。

  于敏,1926年8月出生,天津宁河人,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历任二机部九院理论部副主任、九所副所长、所长、九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9年1月16日逝世。于敏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

  程开甲,1918年8月出生,江苏吴江人,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留学英国,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后,历任浙江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副主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基地副司令员,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现任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8年11月17日逝世。程开甲院士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是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

  张存浩,1928年2月出生,山东无棣人,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工系,1948年留学美国,1950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及化学部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执行局成员等职。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92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张存浩院士是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我国高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上世纪70年代,张存浩开创了我国高能化学激光的研究领域,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氟化氢\氘化学激光器,整体性能指标达到当时世界领先水平。上世纪80年代以来,张存浩开拓和引领了我国短波长高能化学激光的研究和探索。1985年,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放电引发脉冲氧碘化学激光器,效率及性能处于世界领头羊;1992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连续波氧碘化学激光器,整体性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推动我们国家化学激光领域的快速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

  郑哲敏,1924年10月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1948-1952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学习,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历任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等职,现任所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当选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哲敏是国际著名力学家,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是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他阐明了爆炸成形的机理和模型律,解决了火箭重要部件的加工难题,发展了一门新的力学分支学科—爆炸力学。他长期主持力学学科发展规划的制定,倡导建立了多个新的力学分支学科,并做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在地下核爆炸效应的研究中,他与合作者一起提出了流体弹塑性模型。该模型将爆炸及冲击荷载作用下介质的流体、固体特性及运动规律用统一的方程表述,堪称爆炸力学的学科标志,可准确预测地下核试验压力衰减规律,为我国首次地下核爆当量预报做出了贡献。

  王小谟,1938年11月出生于上海。1961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曾任电子工业部38所所长、信息产业部电子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等职,现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院士是我国著名雷达专家,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上世纪60年代,他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达到国际领先水平。80年代他主持开展低空雷达技术攻关,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部中低空兼顾雷达,并在国际雷达装备同台竞技中为国产雷达赢得了世界声誉。针对我国国情,王小谟率先提出开展轻型预警机的预先研究,并主持制定技术方案,为国家决策研制轻型预警机创造了条件。他还提出利用国产飞机实现预警机出口的设想,并担任原型机总设计师,主持完成原型样机设计与制造,推动实现我国预警机装备出口。

  谢家麟,1920年8月出生于哈尔滨市。194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51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回国途中受阻。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八七工程”加速器总设计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经理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等11项奖励。2016年2月20日逝世。谢家麟院士是国际著名物理学家,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955年在芝加哥医学中心,他担任首席物理学家,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电子治疗深度肿瘤的加速器,开拓了电子束治疗癌症的新领域。1955年回国开展加速器研究,建成我国第一台高能量电子直线加速器,跨越式地赶上国际领先水平。谢家麟和工程指挥部带领工程团队于1988年创造了国际加速器建设史上的奇迹,我国从此在τ-粲物理研究领域占据了国际领头羊。90年代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成为亚洲第一台产生激光并实现饱和振荡的装置,使中国成为继美国及西欧后实现红外自由电子激光饱和振荡的国家,奠定了我国自由电子激光发展的基础。2000年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紧凑型新型加速器样机。

  吴良镛,1922年5月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1946年协助梁思成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1949年毕业于美国匡溪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投身新中国建设。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以及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世界人居学会主席等职。现任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吴良镛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

  他长期从事建筑与城乡规划基础理论、工程实践和学科发展研究,针对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建设规模大、速度快、涉及面广等特点,创立了人居环境科学及其理论框架。该理论以有序空间和宜居环境为目标,提出了以人为核心的人居环境建设原则、层次和系统,发展了区域协调论、有机更新论、地域建筑论等创新理论;以整体论的融贯综合思想,提出了面向复杂问题、建立科学共同体、形成共同纲领的技术路线,突破了原有专业分割和局限,建立了一套以人居环境建设为核心的空间规划设计方法和实践模式。

  师昌绪,1920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徐水县。1945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工学院。1952年,在美国欧特丹大学获冶金学博士学位。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3年,同时热情参加争取回国斗争,1955年回国后,在沈阳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曾任金属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等职,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他是我国著名材料科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4年11月10日逝世。

  师昌绪始终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高温合金及新型合金钢等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上世纪六十年代,他率队研制的铸造九孔高温合金涡轮叶片,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该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已大量应用于我国战机发动机。他在金属凝固理论方面发展了低偏析合金技术,通过有效控制微量元素以降低合金凝固偏析。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科研人员在他的指导下,正研发应用于各类飞机发动机和大型燃气轮机定向、单晶等系列高温合金和复杂型腔的铸造技术。他还根据我们国家资源情况开发出多种节约镍铬的合金钢,解决了当时中国工业所需。师昌绪院士领导建立全国自然环境腐蚀站网,为我国材料研究与工程应用提供大量基础性数据。

  王振义,1924年11月出生于上海。1948年毕业于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曾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等职,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作为一名血液学专家,王振义在6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为医学实践和理论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成功实现了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奠定了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确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上海方案”,阐明了其遗传学基础与分子机制,树立了基础与临床结合的成功典范;建立了我国血栓与止血的临床应用研究体系。1994年,王振义院士获得国际肿瘤学界的最高奖——凯特林奖。此外,他还获得瑞士布鲁巴赫肿瘤研究奖、法国台尔杜加世界奖、美国血液学会“海姆瓦塞曼”奖、求是杰出科学家奖、首届“何梁何利科技奖”等。

  谷超豪,1926年5月出生于浙江温州,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59年获前苏联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现为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2012年6月24日逝世。

  谷超豪是著名的数学家,在当今核心数学前沿最活跃的三个分支――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及其交汇点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孙家栋,1929年4月出生,辽宁省复县人。1958年毕业于前苏联儒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设计专业。历任七机部五院(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航天部副部长,航空航天部副部长。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他是我国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1985年获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他为我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创建和发展我国人造卫星总体技术、卫星航天工程管理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

  他主持完成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和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总体设计,使我国成为少数几个拥有有关技术的国家。他担任东方红三号通信广播卫星等我国第二代应用卫星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3个卫星航天工程均取得圆满成功。他担任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一代和二代工程总设计师,北斗导航一代系统实现了三颗卫星组网应用。他是我国月球探测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王忠诚,1925年12月生于山东省烟台市,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为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教授、所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由北京市推荐。2012年9月30日逝世。

  王忠诚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神经外科专家,也是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在半个世纪的医学生涯中,他为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壮大、走向世界做出了创新性贡献。

  他率先提出了“脑干和脊髓具有可塑性”的观点,总结出一套不同脑干肿瘤采取不同手术入路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要点对打开医学界的“禁区”——脑干肿瘤手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迄今已施行手术1100余例,手术死亡率低于1.0%,手术质量和数量居世界领先。他带领他的团队建立了神经外科手术新方法,解决了神经外科领域众多世界性难题,极大地提高了脑干肿瘤、脊髓内肿瘤、丘脑肿瘤、颅底中线肿瘤等疑难脑病疗效,让患者术后基本享有正常人的生活品质,把我国神经外科整体水平带入世界先进行列。

  徐光宪,1920年11月生于浙江省绍兴市,北京大学教授,1980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和教育家。由教育部推荐。2015年4月28日逝世。

  徐光宪1951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旋即回国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他创建了北京大学稀土化学研究中心和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担任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名誉主任。他曾任第4届亚洲化学联合会主席、中国化学会第22届理事长、中国稀土学会副理事长和名誉副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一、二届化学科学部主任。

  徐光宪从始至终坚持“立足基础研究,面向国家目标”的研究理念,将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紧密结合,在稀土分离理论及其应用、稀土理论和配位化学、核燃料化学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科学贡献。使我国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到生产和应用大国的飞跃,为稀土功能材料和器件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大大地提高了我国稀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闵恩泽,1924年2月出生,教授级高工,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为资深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2016年3月7日逝世。

  闵恩泽主要是做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学工业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他主持的“环境友好石油化学工业催化化学和反应工程”项目推动了我国绿色化学研究的广泛开展,“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在国际上首次得到工业应用。闵恩泽院士在国内外共申请发明专利205件,已授权140件(国外授权32件)。

  吴征镒,1916年6月出生,研究员,1955年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2013年6月20日逝世。吴征镒院士是著名植物学家,从事植物学研究和教学七十年,是我国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学、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植物资源研究的著名学者。

  《中国植物志》是表征我国高等植物特征与分布最完整的著作,是三代植物学家集体工作的结晶,吴征镒院士在其中发挥了最为关键的作用,做出了特殊贡献。吴征镒参加并领导中国植物资源考察,开展植物系统分类研究,发表和参与发表的植物新分类群1766个,是中国植物学家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改变了中国植物主要由外国学者命名的历史。他系统全面地回答了中国现有植物的种类和分布问题,摸清了中国植物资源的基本家底。提出“被子植物八纲系统”的新观点。他提出的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种质资源库”的建议得到党和政府的格外的重视并施行,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做出了前瞻性的部署。

  李振声,1931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先后在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陕西省西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曾任中国科学院陕西省西北植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院长,陕西省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长等职。1990年入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入选中科院院士。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陈嘉庚农业科学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中华农业英才奖等。

  在55年的科学生涯中,李振声主要是做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学成就,同时开展了农业发展的策略研究。小偃6号已成为中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其衍生品种有40余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叶笃正,1916年2月出生于天津市,1948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现任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员;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曾在许多国际国内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2013年10月16日逝世。

  叶笃正的理论研究成果对提高气象业务水平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有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如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在业务天气预报中俗称为“上游效应”;阻塞高压形成和维持的理论,一直是业务上对持续异常天气预报的重要理论基础;青藏高原气象学理论,在中国气象业务中不仅是天气预报的重要基础之一,更是气候预报的主要基础;大气运动的风场和气压场的适应的尺度理论至今仍是天气分析和预报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此外,他热情参加和指导建立中国气象业务系统,为中国气象局的“气象中心”、“气候中心”和“信息中心”的建立做出了实质性贡献。

  吴孟超,1922年8月出生于福建省,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肝脏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人民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曾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12次担任“国际肝炎肝癌会议”等重要学术会议的主席或共同主席。

  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他针对肝癌发现时晚期多、巨大且不能切除者居多的特点,提出“二期手术”的概念,即对巨大肝癌先经综合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切除,为晚期肝癌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针对肝癌术后复发多、但又缺乏有效治疗的特点,率先提出“肝癌复发再手术”的观点,显著延长了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针对我国肝癌合并肝硬化多,术后极易导致肝功能衰竭的特点,提出肝癌的局部根治性治疗策略,使肝癌外科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有机统一。上述研究使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由60-70年代的16.0%,上升到80年代的30.6%和90年代以来的48.6%。

  王永志,1932年11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Moscow Aviation Institute)导弹设计专业,1992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年5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现在中国人民总装备部工作。

  王永志1961年回国以来一直从事航天技术工作,先后担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总体设计室主任、总体设计部副主任、主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院长。曾任洲际火箭副总设计师、第二代液体战略火箭总设计师、固体战略火箭和地地战术火箭总设计师和研制总指挥,长征二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等型号总指挥,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地地火箭系列总设计师,1992年11月至今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王永志是航天技术专家,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和学术技术带头人。40多年来在我国战略火箭、地地战术火箭以及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尤其是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东生,1917年11月22日出生于辽宁省。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欧亚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8年3月6日去世。

  刘东生1946年参加工作,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第四纪地质研究室主任,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专家小组组长,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主席,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主席等学术职务。

  刘东生是我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近60年从事地学研究中,在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科学研究领域中,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使中国在古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跻身世界前列。他的研究成果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植被重建以及东部沙地治理等,具备极其重大的理论指导作用。

  金怡濂,1929年9月出生于天津市,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1956-1958年在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研究所进修;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4-2000年为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和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任。现任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

  金怡濂是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是我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半个世纪以来,金怡濂作为技术开发的主要负责人,先后提出多种类型、各个时期居国内领先或国际领先水平的大型、巨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技术方案,为我国高性能计算机赶超世界领先水平做出了卓越贡献。

  他担任国家重点工程--神威巨型计算机系统总设计师,使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峰值运算速度从每秒10亿次跨越到每秒3000亿次以上,实现了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历史性突破。神威计算机先后安装在北京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和上海超级计算机中心,为气象气候、石油物探、生命科学、航空航天、材料工程、环境科学和基础科学等领域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高端计算工具。

  黄昆,1919年9月出生于北京,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45年赴英国留学,1948年获英国布里斯托(Bristol)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9-1951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系任博士后研究员,1951—1977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授,1977-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1983年至今,任名誉所长。他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5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0年),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5年)。1987-1991年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2005年7月6日去世。

  黄昆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对固体物理学作出了许多开拓性的重大贡献,是我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从理论上预言了与晶格中杂质有关的X光漫散射,以后被称为“黄散射”。这个理论在六十年代获实验证实,“黄散射”已发展成为一种能直接研究固体中微观缺陷的有效手段。他的多声子跃迁理论,以“黄一里斯因子”而著称于世。他提出关于描述晶体中光学位移、宏观电场与电极化三者关系的“黄方程”和由此引申的电磁波与晶格振动的耦合,即后来称为极化元的重要概念。他与M.Born合著的《晶格动力学理论》一书,是一部有世界影响的经典性科学专著。他的理论对信息产业(特别是光电子产业)具备极其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产生着越来越深远的影响。

  王选,1937年2月出生于上海,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后一直从事计算机领域的教育和研究工作。自1975年开始,他组织并进行了汉字激光照排和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工作。1984年后被聘任为北京大学教授、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1992、1994年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任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院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王选院士是著名的计算机应用专家,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图象的计算机处理研究。

  1975年开始主持我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以后的电子出版系统的研究开发,跨越当时日本的光机式二代机和欧美的阴极射线管式三代机阶段,开创性地研制当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针对汉字印刷的特点和难点,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参数)描述笔画特性的方法,并取得欧洲和中国的相应发明专利。这些成果的产业化和应用,取消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推动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的发展。

  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1980-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1976年至1999年累计推广种植杂交水稻35亿多亩,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

  吴文俊,1919年5月出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2017年5月7日逝世。1946年赴法国Strassbourg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1957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0年被第三世界科学院选为院士。1952年至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副所长、研究员。1979年至现在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名誉所长、研究员。

  吴文俊是著名的数学家,他的研究工作涉及到数学的诸多领域。在多年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影响深远,享誉世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华裔物理学家叶军女儿晒与马斯克合影,评论区美国网友:离他远点,他是骗子

  特朗普刚就职就发生“内斗”?印裔企业家宣布离开“政府效率部门”,马斯克将“独揽大权”

  跑800公里后才发现,小米su7和特斯拉model 3,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特朗普就职典礼各种疯魔,但全世界都在围观扎克伯格偷瞄贝佐斯未婚妻的胸!

  逃离相亲后,我在这款相亲游戏里成了时间管理大师/

  主站 商城 论坛 自运营 登录 注册 逃离相亲后,我在这款相亲游戏里成了时间管理大师 廉颇 202...

  《编码物候》展览开幕 北京时代美术馆以科学艺术解读数字与生物交织的宇宙节律

上一篇:食物机械 __会议中心_食物同伴网

下一篇:以质量铸就未来 —— 嘉兴赛涛新资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立异与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