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书记信箱
总经理信箱

hth:“1块钱买10个鸡蛋看直播赚积分兑东西”……你以为是薅羊毛其实不简单

来源:hth    发布时间:2025-09-21 07:11:23

华体会 hth:

  ,看直播还能赚积分兑东西……”如今,不少老年人每天守着手机里的“福利群”,在私域直播间乐此不疲地“薅羊毛”。然而记者调查发现,这些看似划算的背后,藏着商家针对老年人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从几元的到数千元的保健品,从线下“免费领鸡蛋”到线上情感营销,私域直播凭借隐蔽性强、套路密集等特点,让不少老年人在不知不觉中掏空了养老钱。

  9月15日晚7点半,新城区自强路街道69岁的孙青(化名)手机准时响起微信提示音。她熟练点开“某康铁杆粉丝群”,迅速抢下群主发的几毛几分红包。“看50分钟直播能赚5毛钱现金和60积分。积分还可以兑换商品,特别划算。”一年前,孙青因领免费鸡蛋入群,如今已买过虾、小米、生姜粉等生活用品。她也怕被骗,于是控制自己买100元以内的商品,“能买比超市便宜不少的东西”。

  与孙青保持理性不同,家住西郊、今年71岁的白琴已在直播间花费近万元。自去年8月领鸡蛋入群后,她先后购买蜂胶、红花蜜、南极磷虾油等产品。“主播说蜂胶是‘天然消炎药’,磷虾油对心脑血管特别好,还放了溯源视频和使用者的分享,我想着肯定靠谱。”白琴回忆,直播时蜂胶单瓶标价398元,随后推出“1599元12瓶”的优惠,她觉得挺划算就买了。

  莲湖区西关街道东桃园社区62岁的刘淑琴则被“1块钱10个鸡蛋”“200元分15次领米或者油,以及其他调料”的活动吸引,最终在科技路一家门店花1600元买了两箱羊奶粉。“明知可能是套路,但小礼品实在诱人,我买完常后悔,可一听活动优惠又冲动下单。”她说。

  数据显示,近年来老年网购用户数量持续攀升,购物清单从日用品扩展到保健品、医疗器械等。对他们而言,网购不仅是购物方式,更是融入数字时代的“通行证”——不用麻烦子女的“掌控感”,让他们对直播间的“实惠”毫无抵抗力。

  商家的营销手段精准拿捏老年人心理,形成完整的营销链条。记者正常采访了十多位有看直播购物经历的老年人后,梳理出商家的营销手段——不管是菜市场的“偶遇”,还是熟人的介绍,商家总会以“免费领鸡蛋、挂面、调料”“抽奖送小家电”等为由,引导老年人扫码加入。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商家仅允许60岁以上老人入群,精准锁定目标群体。

  老人进入以后,群内每天定时发红包,这是商家维系群内活跃度的核心手段。红包金额虽小,却让老人们养成了“定点打卡”的习惯。“家人们,今天天气降温,记得添衣服”“李叔,昨天你说膝盖不舒服,试试这个艾草贴”……这些看似温情的话语,每天都在无数个“老年交流群”里上演。白琴说,群里的工作人员确实热心,有什么不明白的,在群里一问,很快就能得到回复。

  记者在孙青、白琴、刘淑琴所在的群里还看到,群里还会定期分享“养生知识”,如“某种蔬菜能抗癌”“喝某种茶水能降血压”,这一些内容大多没有科学依据,却迎合了老年人对健康的渴求。此外,也有商家的销售人员采用与老人“一对一”私聊的方式,表面向老人分享“养生知识”,实则为后续的“精准推销”做铺垫。9月初,记者在高新区丈八街道枫林绿洲社区一位老人的介绍下,添加了名为“客服瑶瑶”的微信,此后每天早晚,这位客服都会给记者发送养生直播的链接,并时不时提醒记者按时观看。在记者持续观看了近一周直播后,这位客服表示能买直播介绍的保健品“三七片”,买一盒送两盒,价格为2980元。然而,记者在各电子商务平台搜索发现,同品牌同规格的“三七片”一盒价格在400元至700元不等,直播间的价格远高于电子商务平台价格。

  在商家一番操作后,老人会产生依赖,这时商家便会推出私域直播,老人需通过群内专属链接才能进入,有时还需输入密码,外人难以发现。通过孙青所在的直播间,记者看到,直播一开始先卖低价日用品吸引关注,随后推出高价保健品。主播会详细的介绍产品功效,体验到功效的使用者也会“现身说法”,再加上“限时优惠”“专属福利”制造紧迫感,甚至将购物与“孝顺”“明智”绑定,倒逼老人冲动消费。

  近一周以来,根据多位老人的介绍,记者走访了位于未央区龙首原附近、碑林区建东街以及莲湖区青年路附近的多家线上直播商家开设的线下门店,发现这些门店均持有合法营业执照,店内陈列的也只是油盐酱醋等普通商品,直播间售卖的保健品不见踪影。记者以核实父母直播间购买商品质量为由进行咨询,多家门店的店员表示,店里只有部分商品,深海磷虾油、蜂胶等商品只能直播间下单。然而,现场,有老人刚从店内领取了多瓶深海磷虾油。走访中,当记者要求进直播间时,店员们均语焉不详。

  有意思的是,每家门店的墙上都张贴有“温馨提示”,特别提到“老伴、子女不同意的不卖”“借钱购买的不卖”。白琴说,商家没有强买强卖,她支配的是自己的钱,自己认为需要便会购买。

  不少社区工作者也注意到辖区老年人通过私域直播购物的现象。“我们社区西边就有两家门店,我们大家常常看见有老人进去打卡,提着一袋子东西出来。社区工作人员碰上了,就会给老人一再进行提醒。”可是,老人选择相信商家介绍,这让莲湖区青年路街道一社区工作人员小张很苦恼,“我们甚至多次到人家店里,劝老人别冲动消费,一定要辨别真伪。面对我们的劝阻,老人却说他们自愿的”。在小张看来,老人替商家“掩饰”,增加了商家潜在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的隐蔽性。

  “社区曾联合公安、食药监等部门多次上门检查,但从门店表象很难查出问题。”小张坦言。对此,新城区自强路街道航建社区党委书记安琼也表示认同。她说,她们上门提醒时,老人大都不会直接承认。她们采取老人劝老人方式,让相熟的邻居进行劝说,希望老年人能理性消费。

  而进入私域直播间的过程,更有一套“层层设防”的流程。记者尝试通过老人邀请加入直播群,却被要求必须到店签到;在孙青所看的直播体系中,直播入口隐藏在一款APP内,注册需门店专属邀请码。记者辗转找到门店要到邀请码,当场登录后,门店员工表示等直播上线即可进入直播间。然而,记者离开门店后再次打开APP,页面仍提示“未添加店长好友”,无法查看直播入口。

  除了入门“门槛高”,已进入的直播间还布满“隐蔽性设计”。9月初,记者持续关注的一个直播间,客服每天早晚都会私信发送新直播链接,且链接在直播结束或回放后很快失效;不少直播公司主体注册在外地,属地监管部门因“无跨区域管辖权”难以介入;直播链接仅支持微信好友分享或干脆无法分享,而老年人既缺乏留存证据的意识和能力,有些人即便察觉上当,也因怕被家人指责或不愿失去群内“社交圈”,而选择沉默不举证。这些环环相扣的套路,让监管排查和消费的人维权陷入“看得见、摸不着”的困境。

  多个监管部门注意到私域直播对老年人的潜在风险。今年7月2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与中国消协联合发布消费提示,提醒公众警惕私域直播间诱导老年人购买药品、保健品的行为。

  市场监管总局在老年人药品、保健品虚假宣传专项整治中发现,部分商家为规避监管,通过个人微信、企业微信等私域渠道引流,依托网站、小程序开直播间,以“养生讲堂”“健康咨询”等名义夸大宣传、虚假宣传,诱导老年人线上线下购买产品。

  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保健食品仅能调节机体功能,无法替代药物治病。购买前要核查直播间营业执照、相关经营许可证,辨认保健食品“蓝帽子”标志及批准文号、药品“国药准字”批号。若遭遇虚假宣传或消费欺诈,可拨打12315热线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举报,或通过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向消费者协会组织投诉。如涉及金额较大或涉嫌刑事犯罪的案件,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供相关证据。

  记者注意到,平台监管措施也在持续升级。今年3月,微信安全中心发布《针对“养生直播”违规外部链接的治理公告》,对违规发布医疗、保健品信息的直播链接采取限制访问措施,并加大对违规账号的处罚力度。微信平台还通过一直在升级技术监测手段,加强安全提示和文章推送,积极向用户普及相关风险知识。

  用户若发现违规直播间,可通过以下途径在微信平台举报:进入该直播间后,标,选择“投诉”选项,根据提示填写举报原因,并上传截图、录屏等证据。若举报后未得到处理,还可通过“腾讯110”小程序提交直播录屏、购买凭证等更为详细的证据材料。

  关于此事,陕西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杨红娟表示,针对老年人的卖货直播往往利用他们信息相对闭塞、渴望关怀、重视健康等特点,本质上是商家将互联网异化为敛财工具。要有效遏制该现象,需家庭、社区与监管部门协同发力。

  “作为子女,应增加对老年人的陪伴,耐心帮助其识别网络诈骗套路,提醒勿信‘天上掉馅饼’。”杨红娟还认为,社区可定期组织防诈骗讲座,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剖析常见骗局,增强老年人防范意识。监管部门则应加强对非官方直播平台的监管,畅通投诉渠道,对涉嫌欺诈的直播间和群组坚决打击,彻底铲除“收割”行为生存的土壤。

  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张震则指出,商家常利用老年人偏爱优惠的心理,先以低价日用品换取信任,再推销所谓“保健商品”,这些商品实际成本低廉,并不具备宣传中的功效。我国《广告法》《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都明确规定,保健食品广告不得含有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保证,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也禁止经营者通过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宣传,虚构或夸大商品功效。若商家宣称商品具有防癌、替代药物等效果,即构成虚假宣传,属于违反法律。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hth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