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油画是毛主席的经典之作,也是传达最广、影响力最大的著作,可谓世界上印刷数量最多的油画之一。在画作中,毛主席身着传统的蓝布中式长袍,挺立于画面中心,一只手持油纸伞,另一只手紧握成拳,标志着他坚决如铁的革新意志,战胜重重困难,领导革新走向成功,像太阳般为公民带来光亮与期望!这幅画就是《毛主席去安源》!
《毛主席去安源》的布景源于1921年,那时毛主席前往江西萍乡的安源,带领路矿工人打开革新活动。萍乡坐落湘赣鸿沟,间隔长沙不到150公里,而安源是这个小镇的市政府所在地。作为江南煤都,萍乡具有丰厚的煤矿资源。
萍乡的煤矿前史悠远持久。1898年,萍乡煤矿成为我国最早的煤矿公司之一;到1908年,它与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兼并,成立了汉冶萍公司,这一企业曾是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公司,被誉为我国钢铁工业的摇篮。为了运送萍乡的煤炭,清政府修建了株萍铁路,后来与萍乡煤矿兼并为安源路矿公司。
安源路矿的工人多达1万7千余人,他们在帝国主义、封建实力以及官僚大班的压榨下,日子非常艰苦。正如毛主席所说:“哪里有压榨,哪里就有抵挡。”在三座大山的压榨下,萍乡公民的抵挡精力和革新认识反常激烈。
1906年,萍乡、浏阳、醴陵爆发了第一次大规模的装备反清起义。虽然起义终究失利,但它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斗志,吹响了反清的号角,也点着了萍乡公民寻求革新的火种。
1920年11月22日,毛主席因被湘军总司令赵恒惕通缉,脱离长沙,初次来到了萍乡。正值萍乡农人因粮食缺少而陷入困境,他们隐秘集结了数千人,走进地主家里,没有言语争持,也没有暴力行动,仅仅静静吃掉了地主家中的磨饭。毛主席重视到了这一现象,并打开深入调查,了解萍乡农人共同的抵挡方法。他惊奇于这种抵挡的才智与决计,并写下了闻名的《告我国农人》,称这件事是我国农人觉悟的曙光。毛主席预言,萍乡的农人觉悟预示着一个全新的年代的到来,只需跟从萍乡公民的脚步,参加的部队,一切的磨难终将得到摆脱。
1921年,在我国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毛主席再次来到安源,开端安排当地工人参加革新活动。他领导了安源路矿的大规模停工,还从安源工人中培养出包含、方强、刘先胜、晏福生等13位日后成为开国将军的重要人物。他让安源成为了东方的小莫斯科,并且在萍乡发动了秋收起义。终究,毛主席从萍乡动身,踏上了井冈山的革新道路,为我国革新的成功奠定了根底。
1967年,刘春华先生创作了这幅经典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并在我国革新博物馆的国庆节展出。这幅著作一经面世,便敏捷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喜欢,成为家家户户的收藏品。依据不完全统计,这幅画的五颜六色印刷数量达到了9亿多张,变成全球上印刷数量最多的油画。
1995年,这幅油画在拍卖会上以605万元的天价成交,创下了华人油画的最高拍卖纪录。毛主席在萍乡留下了深入的前史印迹,萍乡因他而感到无比自豪。毛主席使萍乡名留青史,而这幅经典著作也让安源的姓名响彻中华大地。虽然这幅画的拍卖价令人瞩目,但它所承载的前史意义和萍乡公民对毛主席的敬重,远远超出了任何金钱的衡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