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善骑能射是高原民族的一大特点,至今在青海河湟地区仍保留着最原始的民族民间射箭体育运动和传统射箭文化。其中,尤为出名的当属乐都南山射箭,每年农闲季节,在乐都区下营、中坝、瞿昙等乡镇都会举行大型的射箭活动。而作为中国古代弓箭的巅峰之作,因纯手工制作、用料严谨、工序细腻等特点,牛角弓被众多射箭爱好者喜爱。随国家对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力度的加大和群众收入的提高,传统牛角弓在市场中的占比也随之增加,而这也给一批传统牛角弓制作者提供了生存的土壤,罗生荣就是这里面之一。
近日,当记者来到远离城市喧嚣的海东市乐都区中坝藏族乡麻呢台村罗生荣家时,今年55岁的罗生荣正坐在院子里,聚精会神地打磨着一个弓坯子。
走进罗生荣的“工作室”,不大的屋子内几乎都是半成品牛角弓和原材料。“20多种原材料,280道工序,历时七八个月,和100多年前的牛角弓制作的过程一样,一张牛角弓‘出炉’要耗费不少的人力和物力。”罗生荣介绍说。
与大多数手工制作艺人的家庭传承不同,罗生荣的传统牛角弓制作技艺完全是自学而成的。
罗生荣自学传统牛角弓制作的原因,还得从他的爱好说起。罗生荣生活的村庄是乐都南山射箭的重要构成之一,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射箭便成了他的爱好。
1960年前后,几年的自然灾害、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下降等原因,导致乐都南山地区射箭活动停滞不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民种地开始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牧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尤其是1984年以后,乐都南山地区的射箭活动快速发展。
如果说生活环境的影响让他喜欢上了射箭,那么一场射箭赛,让他对射箭开始痴迷,并为之付出。1984年,19岁的罗生荣参加了中坝乡政府组织的射箭比赛,比赛中他的表现让人们眼前一亮,他所在的麻呢台村队也取得了团体第一名的成绩。
对于一个射箭爱好者来说,能够拥有一张心仪的弓是非常自豪的事情,罗生荣也不例外。“那时候,条件不好,村里只有一张老弓,平时练习或与其他村子比赛时就用那一张弓。”罗生荣回忆说,想着买一张弓,但经济条件不允许。
在自己的努力下,30岁时罗生荣如愿购买了一张属于自身个人的弓。在它的陪伴下,罗生荣在各种射箭赛中获得了众多的荣誉,也成为了中坝射箭协会会长。
200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罗生荣认识了一名修理传统牛角弓的艺人,这让罗生荣产生了新的想法:“如果自己也学会了这门手艺,那以后村民们就不需要再为修理牛角弓辗转到外地去找匠人了。”在跟随朋友修理了十张牛角弓之后,罗生荣便学会了修理牛角弓。
会修理不代表会制作。之后,罗生荣购买了一张老牛角弓。同样是购买牛角弓,但这次他不是为了射箭,而是要将它“解剖”,学习传统牛角弓的制作的过程。经过两年多的尝试后,罗生荣的第一批五张传统牛角弓制作完成,因为工艺精美、价格适中,很快便销售一空。随后两年间,罗生荣对制作传统牛角弓乐此不疲。
但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由于家庭原因和当时牛角弓制作的薄利状况,罗生荣放弃了自己最喜欢的事业,选择外出打工。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逐渐好转和自身年龄的增长,加之近年来射箭活动的蓬勃发展,一张传统牛角弓价格也由原来的一张200多元飙升到近万元。2019年,罗生荣决定重拾自己的爱好,开始制作牛角弓。
制弓匠人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恩赐决定了一张弓的成与败。弓的核心部件——牛角,就是一个不可预知的因素。“一头牛就两个角,牛角在生长过程中没有伤痕或裂纹,才是弓可用之物。”罗生荣说,而牛角弓的另一必需之物——牛筋,也只能取牛背上的那一绺。
“在整个牛角弓制作的步骤中,光是‘铺筋’这一项工艺就要花费80天的时间,首先要把牛筋晾干,再经过砸平、分开、用水泡软,铺到弓坯子上,铺8层,每一层要晾10天左右才能完成。”罗生荣详细的介绍说。
对罗生荣而言,在制作牛角弓过程中,一定要有一颗敬畏之心,这不仅是对自己口碑的负责,更是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罗生荣制作的牛角弓,在选材用料和艺术加工上严格按照传统的方法,在制作的步骤中还糅合现代元素,在每一种选材、每一道工序上精研细磨、创新工艺。这样制作出来的弓不仅力度大,精准度高,而且经久耐用,可长期保存。罗生荣还在弓面上画出独具特色的图案,深受射箭爱好者的喜爱。一批弓还没制作完成,便已全部被预订。
“牛角弓制作的每道工序都是手工完成,牛角弓的选材全靠艺人用眼看、用手摸,制作的步骤既要会木工、漆工,还要懂绘画、皮具制造甚至针线活儿,样样讲究,而所用的桦树皮、牛筋、牛角等20多种天然材料如今也都是难找难买的。”罗生荣说,这也是牛角弓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之一。
“如今慢慢的变多的人关注牛角弓,让他更加坚定做好牛角弓的事业,传承这一古老又充满魅力的民间传统文化。”谈及今后发展,罗生荣信心满满地说。
下一篇:公司宣扬banner